__1st to understanding rundown
__2nd to see and hear all contain of paperwork
__3rd stand behind poster??
Doc learning and Poster preparing
惠X
翁Y
SomeES Youtube
科學X博士
網路的一些介紹文及分享!
web1 web2(會場照) web3喜歡科學探究,機智與用心,精采的在底下 Data1 Data2
web1 決賽:把在忙亂的實驗過程有來不及細想或當時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再釐清清楚 (書寫和發表示學習過程的沉澱和內化),口頭報告的最高等級是---分享研究結果及過程中的發現、成長。
如果你能帶領著評審們看到研究過程中的發現、解決的問題及學到的知識、能力或感動,那麼成果報告就是一件浪漫的事!
所以口說的重點是要學生去秀出亮點---整個研究中自己最喜歡的點(作品中的某一成果或方法或構想)、這件作品中最特別或與眾不同的點(成果、方法、構想)、這件作品中新的做法、發現…。如果學生不喜歡自己的作品、沒有以自己的作品為傲,怎麼去打動評審呢?
有教授 喜歡問學生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要給你第一名?』
可以磨練人際關係,適時討論,分工! 還有, 說好要做的工作,就要去作!
相信自己!相信老師!
最後一個月,找到速量與流速(操作變因)及重大發現陸續出爐,從這時起,才有了做科展的感覺。
口說的目的: 彌補報告書上的不足!
科展報告是一件浪漫的事
其實前兩天我也應邀去聽科展口頭報告練習,那是宛青老師指導的作品,要參加宜蘭縣縣展,在練習中我傳達的想法是---這些實驗都是你們自己設計、自己完成的,我相信所有問題你們都能答得出來,所以不必揣摩評審會問什麼問題?反而應該是趁此機會,把在忙亂的實驗過程中來不及細想或當時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再釐清清楚(我一直認為書寫和發表示學習過程的沉澱和內化),報告的最高等級是---分享研究結果及過程中的發現、成長。如果你能帶著評審看到你在研究過程中的發現、解決的問題及學到的知識、能力或感動,那麼成果報告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所以我的重點是要學生去秀出亮點---整個研究中自己最喜歡的點(作品中的某一成果或方法或構想)、這件作品中最特別或與眾不同的點(成果、方法、構想)、這件作品中新的做法、發現…。如果學生不喜歡自己的作品、沒有以自己的作品為傲,怎麼去打動評審呢?在教授、老師眼中,國中小學生作品的可觀之處不會是其專業深度,而是其創意、投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吧!
隔天一大早,5點多就起床了,一想到今天要與許多作者競爭,就緊張的睡不著覺,而在清場時,看到左右兩邊都是一些水滴探討等等奇怪但感覺很物理的題目。
而在教授開始評審時,看到四面八方用嘲笑的眼神看著我們,而教授又步步逼近,心情緊張到了極點,而最悲慘的事,我們這組剛好是兩組教授相交的那一組,在教授銳利的眼神伺候下,我們勇敢的要開始說明報告,但教授卻冷冷的說:「你們直接說結論,不要講太長。」,雖然和之前設想的不同,但也還好,我們三個便異口同聲的說:「XXX!」
而在我們說出結論後,教授卻用懷疑的眼神看著我們說:「就這樣?你確定其他東西沒有這種特性?」,第一次被問到這種問題,心理也開始有了些懷疑,當我和XX正在思考時,YY卻完全不假思索的回答了問題,當我和XX還處於驚訝的表情時,教授已一連問了許多問題,但在一個教授提出質疑時,我們全部楞住了,「你們有試過把蓮霧冰在冰箱裡做實驗嘛?你們實驗的數據怎麼那麼少阿?」
此時,我們三個人便只能互看,最後沒辦法,只好使出必殺技,「謝謝教授指導,這是我們未來希望能發展的目標之一,但因為現在已經沒有LW了,所以只能等到12月。」而在聽到這個回答後,其中一個教授偷笑了一下,而另一位教授感覺已經不耐煩了,不停的看錶甚至眼神都飄到隔壁去了,在教授互看了幾眼後,便叫我們打包回府了,
但在清場前老師叫我們一定要留到最後,所以我們非常乖的留了下來,但我們卻都對彼此丟了一個不會得名的眼神,只能看著教授,看著海報,唉,看到XX收了收東西,便轉身離開,而我們兩個則跟在後頭,心想,算了,先去找老師好了。
但在清場前老師叫我們一定要留到最後,所以我們非常乖的留了下來,但我們卻都對彼此丟了一個不會得名的眼神,只能看著教授,看著海報,唉,看到XX收了收東西,便轉身離開,而我們兩個則跟在後頭,心想,算了,先去找老師好了。
MY巴比表示, 今年的中三區有大調整, 原本有大好機會送展, 進全國! For me, I'd try hard to go to YuanLin!
中三區今年地科(高中_地球與行星科學科)只有三件
D01 探討影響校園氣象站降雨觀測數據之因素
D02 火山能源模擬發電研究
D03 提高多時期影像套疊定位精度之研究
NTSEC_Math_For Teacher
國立科學教育館54屆全國科展研習
「數學科主題評析大公開」「只要人們跟我一樣,仔細地思考數學真理,他們會得出相同結果的!」
-數學王子高斯(Carl F. Gauss,1777-1855)
~~指導科展的態度及想法
學生進行數學科展應具備的「基本觀念」,有下列8點
1.不可抄襲或造假
因為「科展」已經進入「獨立研究」的領域,而「抄襲或造假」是學術研究最忌諱的行為,雖然有人認為在台灣的「小」比賽,抄抄大陸或國外的作品「不會被發現」,話雖如此,但一般會主動參加「科展」的中小學生,其未來都可能是一流的研究人才,一旦研究水準到達該專業領域的頂峰,你做的研究是否涉及「抄襲或造假」,在內行人的眼中是不可能不被發現的!所以,所有的專業期刊論文都會在一開頭的「文獻探討」說明,其研究和「過去相關研究的異同之處」,以方便審查人員判定其學術價值。
2.參考資料一定要「完整」列出
做學術研究時,一定要先把「完整」的參考資料找出來,再逐一閱讀,這樣才可以了解「此問題有哪些部分已經被研究過?哪些部分尚未被探討?」要是貿然展開研究,才發現成果居然在其他的論文有「雷同」的結果,那可不就是「做白工」了!
但有的學生會問「我是新手上路,怎麼可能清楚知道所有的細節?」沒錯,這是實情!這就是你「為什麼需要一位好的指導老師的原因!」好的指導老師會告訴你「有哪些問題被你疏忽了?」找資料固然是學生的工作,但幫學生作好「把關的工作」應該是指導老師的義務。
3.仔細研讀參考文獻
當你找齊所有的參考文獻之後,就要「仔細」研讀,了解作者的每個想法及檢驗每個計算結果,確定自己可以「獨立」說出每個證明的想法和計算的細節。因為科展口試時,評審教授為了確認「作品是否由你完成?」通常都會要求說明解法,甚至當場要你完成一個小計算。
4.對數學知識的分類要有認識
隨著人類知識的累積,數學期刊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實在有加以分類的必要,大約在19世紀之前使用的分類有「(整)數論、代數(方程式)、幾何(圖形)、分析(初等微積分、高等微積分、複變數函數論、(廣)泛函(數)分析等)」4大類。
可是進入20世紀之後,數學知識突飛猛進,原分類已不足使用,所以美國數學家Otto E. Neugebauer在1940年創立「Mathematical Reviews (MR)」數學期刊,收錄各種「數學、統計及計算機科學」期刊的「目錄」供人查閱,目前由「美國數學協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AMS)」發行,由於網路的發達,更於1980年設立線上查閱系統截至2007年為止,此系統至少收錄1950年之後所有的數學期刊論文,今日從事數學研究的人無不依賴此系統查出所有相關論文。
「MathSciNet」(網址:http://www.ams.org/mr-database →進入後點選「MathSciNet」項目)
「MathSciNet」有一個分類表的目錄稱為「Mathematics Subject Classification (MSC)」,每10年會更新一次,於2009年5月公佈的「MSC2010」版是最新的,所包含的類別超過5000個。
既然分類表那麼重要,那有人會問「台灣的科展比賽有沒有類似MSC的分類表?」答案是「目前所知只有筆者做的數學科展分類表」,筆者所選取的類別是從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發行之「數學傳播」季刊中的索引,挑出與科展相關的類別,再搭配現有科展作品內容得出的,共計有20個類別。
5.練習寫研究手稿
每個科學家都有自己的「筆記本」,上面「仔細」記載一個數學概念如何產生、符號的選定、計算的方式、得到的結果(定理)。但是通常在「科展報告」或「期刊論文」中,為了簡潔及節省空間,細節通常不會寫出來,所以看別人報告的關鍵之一就是「找到作者想出解法的思路」。因此,要進入研究領域,就要學會寫研究手稿,並且建立一套自己「資料管理」的系統,才不會發生「好不容易想出的解法,忘了卻找不到手稿可查」的窘境。
6.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題目
做研究要走自己的路!看到別人的題目很難,很多人會跟著想做「難」的題目,但卻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因為超過自己能力的題目,花了很久的時間可能連一點成果也沒有。當你是生手時,好的指導老師會告訴你「題目適不適合你?」以免走了冤枉路。
7.學習表達能力
「好吃的食物有好的包裝會更出色!」研究成果也一樣,有好的寫作能力,可以讓同行很快確認「你的研究是否有價值?」,如果再有好的解說能力,更可以透過研討會的方式,更快讓別人了解你的成果。這些對於通過「期刊的審查」有很多幫助,建立學術聲望也比較容易。
8.規劃研究的流程
「科展」畢竟是小研究生的訓練,別太強求一定要有「出色」的成果,在中小學的重點是「學會研究的方法」,等到大學和研究所時,再逐步增加難度及創意。
~~如何選擇科展學生
學生科學程度不限,唯一的標準是「要對研究科學有興趣」和「準時交作業」。
~~指導學生進行科展案例分享
(一) 如何選擇題材
~ 1.數學書籍:必讀書籍「數學思考」(九章出版)、「數字的異想世界」(商周出版),
這兩本書大約有兩百個問題可以研究。
~2.已發表的數學科展作品
~3.網頁資料
~4.期刊資料
(二) 常見的問題及如何尋求解決之道
(三) 學生團隊相處與分工
(四) 科展過程中,親、師、生間的相處及溝通
~~擔任評審委員時,對作品的觀點
1.書面初評:從書面報告,給出初步評審及決定口試問題,參考文獻的查詢
2.口試複評:了解作者的完成比例,團隊中每個人了解的程度
3.評審的綜合討論:先決定入選名單,討論前兩名的候選名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